價格 數量

付帆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 中国

  •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 浙江省纪录片协会副秘书长
  • 浙江省“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

在科研教学工作中,我们对于图像色彩的精准呈现有着极高要求。明基影视专显不仅能保证自身色彩准确,还能做到跨屏的色彩一致性,这一特性为我们科研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日常的教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明基影视专显,将图片、视频等内容以最真实的色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而在同学作业审核环节,明基影视专显也能有效规避因色差带来的干扰,教师能够依据真实的色彩表现,对学生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升专业能力。

在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您认为构成一部“好作品”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一部“好作品”的构成维度是多元的,就像一个精密运作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文本与视听的表述,还是其技术实现的方法逻辑,它的语言系统总是协同工作、彼此统一的,而所有这一切都将服务于叙事的传导和情感共振。就我涉及的工作而言,色彩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创造性元素,是跨部门美学共识的表达。它不只是一种审美取向或偏好,更像是一种电影中的“潜台词”在分配、调和叙事的权重,它营造出的时空氛围、视觉焦点、情绪曲线乃至隐喻修辞,往往能赋予作品极高的辨识度。

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平衡思维”与“减法思维”。前者是要理解创作与技术的对话,避免割裂看待,色彩的运用亦如作品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追求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的平衡。后者则是对“少即是多”的理解,避免过多的堆砌,体现在对每一个色值改变的叙事意图的清晰认知,用更少的笔墨追求“精准的复杂”。

当学生在进行画面调色时,您怎样教导他们处理色彩与色差问题?如何确保学生调出的色彩既符合影片风格,又能保证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画面的色彩处理是建立在对色彩基本原理、色彩叙事的权重把控和审美认知层面上的,是系统化的创作逻辑。色差问题则涉及色彩管理流程,以及技术实现的逻辑。当我们把色彩科学置入创作的全流程中,从前期与摄影指导的色彩预演、DIT的色彩管理,到后期调色的处理策略、不同输出终端的适配统一,其工业化流程规范的内化核心是对色彩一致性的保护。因此,学生需要在技术层面了解如何科学的使用专显技监设备、色彩校正工具来检测和调整色差,并建立技术问题排查路径、评估优化调色方案以确保色彩的准确性。

电影调色的教学是一套分层式体系,从色彩科学基础、管理流程规范、色彩分级处理到风格化训练,通过将技术规范转化为创作语法,让学生在可控的管理流程下实现技术精度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您认为理想的审片环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评估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有效的反馈?

理想的审片环境需要构建从物理空间到视觉感知系统的多维保障,以最大程度的消除技术变量干扰,让创作者能够获得视听作品最准确的呈现状态。因此,审片的重心不在欣赏,而在反馈。这即要求其场景搭建需要建立在系统规范的技术验证和动态校准的机制上。

教师可以借助明基影视专显,将教学案例、讲解示范等内容以最真实的色彩展示给学生,学生亦能够在优秀的跨屏显示中清晰、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而在同学作业审核环节,明基影视专显也能有效规避因色差带来的干扰,教师能够依据真实的色彩表现,对学生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升专业能力。

随着数字艺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艺术的色彩研究逐渐拓展至数字艺术领域现。您认为这些新技术会给电影教学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挑战?

数字技术对艺术领域的深度重构,让诸多传统工艺与技艺得以“再生”,而这种变革在电影教学领域尤为显著。新技术的出现无疑“解冻”了色彩作为媒介和方法的种种潜能,如高动态范围显示、虚拟制作的色彩实时交互、AI辅助色彩设计与风格迁移、云端协作调色、胶片颗粒算法重建等。学生在获得更多的创作工具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势必推导电影教学内容的动态进化、教育生态链的迭代升级。

当然,我们也会不断遭遇因技术异化带来的色彩科学知识断层、AI风格趋同危机、硬件迭代竞赛、色彩真实性悖论、深伪上色伦理、数字版权争议等等新的问题和困境。但我想,真正的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是让我们在新技术连接的确定性与流动性中自由穿行,在数字浪潮中守护那份让情感颤动的人文温度。

Copyright © 2025 BenQ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OP